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5-05-13 16:14:37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欧盛福 信息来源: 浏览量:218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与机遇,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人工智能的融入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与技术体验,我认识到AI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育人生态的重构。以下是我在本次研学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一、实践研学主要开展情况

结合学校对“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工作安排,我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线上案例了解和日常工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实践研学。在实践研学中深入掌握了区内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中的使用,例如在与院校教师交流中,了解到百色学院提出的“重走长征路”VR项目,通过历史场景还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解决了传统思政课“理论脱离实践”的痛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校团委在润建股份五象云谷智算中心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以下方式实现AI与思政融合;广西大学线上开发了“思政课实验教学App”,集成微视频、案例库、模拟考试等功能,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实时互动,线下搭建虚拟党史馆、改革开放馆等场景,通过动态实景(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实现多人协同互动,增强历史代入感。在实践研学中还进一步了解了类似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组织学生模拟体验湘江战役等历史场景,通过沉浸式学习深化红色教育;南宁师范大学借助自己研发的“三三制”微教学平台实现智能平台推动“微思政”改革等。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开展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其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如案例分析、视频讲解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思政课堂可以营造出更加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为思政教学带来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和分类,为教师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搜索工具,快速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资讯、学术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思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说服力。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生成一些虚拟的教学资源,如虚拟人物、虚拟场景等,为思政教学增添新的元素,拓展教学的维度。

(三)实现精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精准化。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在线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等,智能评价系统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教师提供详细的学生学习报告,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同时,智能评价系统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四)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例如,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智能学习软件等工具,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请教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回复和指导,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此外,一些智能教学工具还具备智能答疑功能,能够自动回答学生的常见问题,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有待提高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仍有许多思政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这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因技术应用不当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此外,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存在技术风险和意识形态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这就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技术风险。如果这些数据被泄露或滥用,将会对学生的个人权益造成损害。同时,人工智能算法也可能存在偏见和歧视等伦理问题,影响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例如,智能评价系统可能会因为算法偏见而对某些学生产生不公平的评价,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还可能引发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争议,如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完全替代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等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是否容易产生意识形态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思政实践中加以思考和解决。

 、个人实践研学人工赋能教学反思

 在本次研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尝试将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和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思政教学中。我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一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思政知识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大大增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时,如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不断学习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

总之,通过本次学校开展的“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努力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结合作为部门负责人,我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学术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帮助马院思政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


  • 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教育园区

  • 538000

  • 联系我们
    学院办公室:0770-2076103
    招生就业:0770-2076182

  • 就业监督举报
    举报电话1:0770-2076116
    举报电话2:0770-2077673
    举报邮箱:fcgzyjsxyjw@163.com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48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