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政课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这一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举措。高校要充分认识这一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人工智能优化备课内容方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影响思政课课堂实效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备课质量的高低。传统的备课方式以备教材为主,备课的内容比较局限,备课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备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不了解学情,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大降低。备课的前提应该是备学生,如果对学情不了解,备课就难以做到科学化、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优化思政课教师备课的内容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运用智能化的备课方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识记、理解、分析、应用、评价等能力情况,从而能够结合思政课程的自身特点、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以及人工智能自身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科学化、个性化、效果优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借鉴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设计、课件等,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所在学校的发展特色,加以修改完善后转变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弥补自己原有的缺陷,使备课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系统化,不断完善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人工智能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思政课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要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通俗的表达形式具有一定困难。加上传统的思政课堂“教材+黑板+PPT”的教学方式,常常让学生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抬头率不高,育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使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生动有趣。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教育内容表达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图文、视频等直观通俗的表达形式,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思政课是贴近生活的,从而提高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大数据检索出学生感兴趣的、着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国内外时事热点,同时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鲜活的案例和真实的故事,将它们都融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以此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及时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价值层面的教学内容,做到既讲好思政理论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人工智能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人工智能的引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断增强智能素养,将自己锻造成为政治可靠的智能型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自身育人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新模式。一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智能教学平台,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等学情数据,给学生匹配相应的学习资源。二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通过AI技术为历史人物生成动画,营造穿越时空的对话场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体验社会现象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晦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如利用智能问答助手,即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惑;通过智能平台搭建互动教学场景,如在线小组讨论、虚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体验深度。最后,充分利用智能平台,实施综合教学评价,形成一个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反馈应用的完整教学评价闭环。如通过综合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情况、学习浏览记录、在线讨论活跃度等多维度数据,使教学评价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人工智能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应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强化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继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素养,担负起课堂教学创新、滋养学生心灵、铸魂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