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智教港职】生成式AI驱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创新构建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1:31 作者:黎婷韵 信息来源: 浏览量:0次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的突破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深刻感受到生成式AI在课程开发中的巨大潜力。在此,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思考如何利用生成式模型融入教学设计、实训平台、资源建设和评估反馈等环节探讨生成式AI如何赋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一、生成式AI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课程开发往往依赖教师手动编写教案、设计案例,耗时耗力且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生成式AI的引入,使得课程内容设计实现了从“标准化”到“动态生成”的跨越。例如,教师输入核心知识点(如“列表操作”),模型即可自动生成包含代码示例、应用场景说明和练习题的教案框架满足分层教学需求。

此外,生成式AI能够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行业真实项目需求转化为教学任务。例如,与企业合作时,可以尝试将企业提供的实际开发需求文档输入到AI系统,系统自动拆解出多个子任务,并生成对应的教学项目案例。这种“需求驱动”的内容生成模式,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产业实际,学生完成的项目也更具实用性。学生“能看到技术落地场景”,学习动机显著增强。

二、探索建立虚拟实验与实训平台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训课程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但高职院校常面临设备不足、场景受限的问题。因此,可以利用生成式AI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结合建立虚拟实践环境。例如,探索使用生成式AI创建“智能实训导师”。学生与虚拟导师对话,描述项目需求或技术难题,系统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技术,提供逐步指导、错误提示甚至情感鼓励在开发一个简易网站时,学生遇到数据库设计问题,虚拟导师不仅能生成初步架构,还能结合行业规范给出优化建议。这种交互式实训模式,使学生在“试错-反馈-改进”中快速成长。

三、智能整合构建动态更新的知识库

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但传统资源建设依赖人工整理,更新速度慢且难以覆盖前沿技术。生成式AI为资源自动化生成提供了新思路。例如“AI资源生成器”教师输入关键词(如“深度学习框架”),系统自动从权威网站、学术论文、行业白皮书中提取信息,生成包含知识点讲解、案例代码、测试题库的模块化资源包系统能够根据技术迭代自动更新内容,确保资源始终与行业前沿同步。

此外,生成式AI还助力微课视频的自动化生产。例如,教师提供PPT或教案,系统自动转化为带讲解字幕的视频,并生成交互式测验题。这种“一键式”资源创建方式,能够大幅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四、智能评估与反馈机制   

传统考核往往关注最终成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生成式AI结合过程性评估,实现了更全面的反馈。例如,在程序设计作业中,使用AI实时监测学生的代码提交记录,分析其修改轨迹、调试次数和思路变化,生成“学习行为报告”。教师可据此了解学生的思维瓶颈,从“结果导向”到“过程指导”转变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若系统检测到某学生频繁在循环结构处修改代码,教师可为其推荐专项训练模块。

使用生成式AI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系统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类型(如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学习时长和互动数据,自动生成包含资源推荐、学习路径调整和策略建议的报告。例如,对于在算法优化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系统会推荐参加高级编程竞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推送强化训练任务。这种“诊断-反馈-干预”的闭环机制,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师角色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生成式AI的引入,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深刻转变。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智能教育设计师”教师需要理解AI技术原理,设计AI融入教学的创新场景;分析AI生成的数据,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与AI专家、企业协作,将行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始终与产业需求对接。

六、技术落地中的现实问题

尽管生成式AI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局限性现有模型在复杂逻辑理解和创造性任务上仍有不足,生成的代码或案例可能需要教师二次审核。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学生行为数据的采集需严格遵循规范,避免滥用。三是教师技术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部分教师对生成式AI的原理和应用方法缺乏了解,需通过专项培训掌握工具使用与教学设计技巧。

结语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工具的应用,更在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一方面,随着大模型、多模态学习等技术的进步,AI将具备更强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课程开发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探索生成式AI与地方产业和专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培养既能熟练使用技术工具,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也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敬畏。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 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教育园区

  • 538000

  • 学院办公室:0770-2076103
    招生就业1:0770-2076116
    招生就业2:0770-2076182
    监督举报电话:0770-2077673

  • 举报邮箱:fcgzyjsxyjw@163.com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48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