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智教港职】AI赋能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实践体会 ——以《女娲补天》公开课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08 16:44:34 作者:通识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 罗炜 信息来源: 浏览量:9次

在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AI技术正成为激活课堂活力、重塑教学生态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在《女娲补天》公开课中尝试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其对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赋能效应。以下,我将结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分享几点体会。

一、AI赋能“金课程”:重构课堂形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深度融合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必修公共基础课,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女娲补天》公开课中,通过AI技术重构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让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

(一)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呈现

利用Kiricube在线AR平台设计“与刘安对话”“女娲补天”两个AR场景,将《淮南子》的文献背景与神话场景可视化,学生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进入虚拟空间,与“刘安”互动问答,直观感受神话文本的历史语境。这种技术赋能的讲授法,打破了传统文字解读的单一性,让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提升课堂互动率。

(二)任务与AI工具结合

布置“用AI画一幅女娲补天图”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豆包AI生成图像,并利用即梦AI将静态图片转化为3D动态效果。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掌握了AI工具的使用技巧,如精准描述AI指令、调整生成参数等。教学重点“学会与AI对话”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具体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核心理念。

二、AI淬炼“金师资”:锻造“会教学、懂技术、通产业”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本次公开课的备课与授课过程,促使教师深入学习并掌握多种AI技术,如AR技术、AI配音、AI绘画等,并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之中。这一过程倒逼教师跳出传统教学舒适区,主动学习数字技术,成为“会教学、懂技术、通产业”的“金师资”。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AI操作技能,还培养了教师创新教学思维与方法的能力,推动师资队伍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循环。

三、AI重构“金教材”:打造“动态生成、产教共融”的立体化资源体系

传统教材的静态化、标准化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借助AI技术,《女娲补天》的教材体系从“纸质文本”升级为“数字资源生态”为教材数字化、实训场景化提供了新可能。

(一)动态化教材资源的生成

将学生通过AI创作的“女娲补天”3D动态作品、AR场景中的互动问答内容,整理转化为课程的拓展资源,形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雏形。例如,学生在豆包AI生成图像时的典型指令案例(如“请生成一位手持五色石、脚踏玄龟的女娲,背景为火焰与洪水交织的上古场景”),可作为“AI文本交互”的教学范例,让教材内容从静态文本变为包含学生实践成果的动态资源库。

(二)虚拟仿真实训的延伸

通过AR技术构建的“女娲补天”场景,本质上是一种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学生在操作中需分析神话元素(如五色石、玄龟等)的象征意义,并通过AI工具将其视觉化,这与文化创意产业中“IP可视化设计”的岗位需求直接对接。例如,智信学院相关学生可进一步开发类似的AR教学场景,作为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训内容,实现“课堂即职场、作业即作品”的产教融合目标。

四、反思与展望:在平衡中实现AI与教育的深度共生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意识到需把握好几个平衡:

一)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核的平衡

AI工具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神话中女娲“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核,而非喧宾夺主。例如,在分析“女娲为何补天”“如何补天”时,仍需通过文本精读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担当,AI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

二)普适性与个性化的平衡

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AI任务需设置分层目标。例如,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强调创意表达,对信息技术专业学生侧重技术实现,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教学效果失衡。

三)产教融合的“深度”与“效度”平衡

后续可探索与文化科技企业合作,将学生的AI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如数字藏品、AR明信片),让课堂成果真正进入产业环节,实现“教学—实训—生产”的闭环。

《女娲补天》公开课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不仅是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技术工具,更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催化剂。通过将AI技术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资源建设,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践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让技术赋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女娲补天所象征的“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智慧与担当,职业教育工作者也应肩负起“数字时代塑魂育人”的使命:以AI为翼,以“五金”为基,培养既有精湛技艺、又有文化根脉,既能适应产业变革、又能引领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成就学生人生出彩的“补天石”。


  • 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教育园区

  • 538000

  • 学院办公室:0770-2076103
    招生就业1:0770-2076116
    招生就业2:0770-2076182
    监督举报电话:0770-2077673

  • 举报邮箱:fcgzyjsxyjw@163.com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48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