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校“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活动工作要求,我认真研读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注广西发布首批16个“人工智能+”行动开放场景清单,思考广西人工智能+行动与高职教育的结合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在赋能职业教育“五金”建设及产教融合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与巨大潜力,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参与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认识。我收集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案例,课程包括《“DeepSeek”选修课》《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人工智能通识》等课程。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和案例,我意识到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炫目的前沿科技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够为职业教育带来变革与提升的关键力量。我决定行动起来,在个人的科研、教学、竞赛指导等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一)个人科研+人工智能的探索
我是通识人文课程授课教师,承担《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教学任务。近期,我结合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研学行动要求,申报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非遗知识图谱的高职人文通识课程SPTPPE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工具,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研究项目以非遗知识图谱为纽带(见图1),在BOPPPS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上,创新设计SPTPPE教学流程,将SPTPPE教学模式与“知识图谱”技术结合,形成“资源构建—任务驱动—多维评价”的闭环,推动高职人文通识课程的创新实践。

图1 广西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知识图谱构建案例
(二)个人教学+人工智能的探索
我结合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研学行动要求,参加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比赛决赛,参赛作品《管理筑基·计划创新:基于OBE的直播运营能力培养》,我在本参赛小组中承担课堂教学20分钟无生教学展示任务。在教学环节,我运用AI助教、数字人等智能工具,辅助开展任务式教学。

图2 教学环节使用AI助教场景图示

图3 教学环节使用AI数字人开展任务式教学图示
(三)学生竞赛+人工智能的探索
我结合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研学行动要求,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作品“连续冷轧生产线智慧物联安全防护系统引领者”正在参加区赛。该项目针对冶金行业冷轧生产线特点,融合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了一套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该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实现设备状态、环境参数及人员行为的实时监测,结合AI算法动态预警机械故障、人员越界等风险,保障生产安全。

图4 冷轧生产线线路布局图
二、学院层面
在学院层面,人工智能赋能“五金”建设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在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探索过程中,我尝试带领学院教师将人工智能融入实际教学场景。本学期第7-8周,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教研室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本次公开课展示活动充分体现了学院在教学创新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尤其是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成效。

图5 通识教育学院公开课推荐表
三、学校层面
(一)人工智能辅助国际学生学习
在广西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浪潮下,我关注到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产研院)语言智能所利用多年积累的东盟小语种海量数据,与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合作开展东盟国家大模型语料库建设,中国东盟特色语料库建设是其重要板块。
在国际学生教学实践中,可与广西产研院合作,利用东盟语料库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探索:
1.基础语言学习。利用东盟语料库中的文本数据,如常见的对话、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和听力材料,帮助他们积累词汇、了解语法结构和习惯用法,打牢语言基础。例如,通过语料库筛选出高频词汇和常用句式,制作成练习题或学习资料,供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2.语言文化教学。语料库中的语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设计文化主题课程,如介绍东盟各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使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口语表达提升。教师可以选取语料库中的口语语料,制作成对话模拟场景或口语练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的语言交流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的灵活性。
(二)人工智能辅助跨境电商专业教学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其中防城港市在列。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应关注跨境电商专业的申报和课程教学筹备工作。我市毗邻越南,具有跨境电商的区位优势,我市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东盟小语种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智能翻译工具的应用
(1)实时翻译辅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智能翻译软件或平台,将教学内容、专业术语、讲解要点等实时翻译成东盟各国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堂发言、提问或讨论时,也能借助翻译工具及时将他们的表达翻译成中文或其他需要的语言,保障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
(2)文本翻译支持。对于跨境电商相关的教材、文章、案例等文本资料,利用智能翻译工具进行翻译,为学生提供双语对照的学习材料,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和查阅。
2.虚拟情景模拟与实践
(1)模拟商务交流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虚拟的跨境电商商务交流场景,如与国外客户进行邮件往来、在线洽谈、客户接待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东盟语言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积累商务沟通经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2)实践项目强化。结合跨境电商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一些实践项目,如产品上架、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要求学生使用东盟语言完成相关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驱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